“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乃一线生机”古人的智...
最近脑海里一直都会浮现这段话:“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莫名其妙的想起自己曾经在《易经》中看到的这句话。大家对《易经》应该都不怎么陌生,没读过的应该听过这本几千年前的书,读过的也有很多的古文字会看不懂或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而能读个大概的人又因为读这本书的目的不同而得出的结论和获得的知识也不尽相同。这应该跟古文字的晦涩与古书从不带标点符号有很大的关系吧。
天地运转自有规则
事实上《易经》内含有三卷,分别是《连山》、《归藏》、《周易》。其中《连山》主讲的是山川地理和气候变迁,《归藏》主讲的是人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则,而《周易》讲的是八卦推演万事万物的原理。这是一套古人留给我们包罗万象的世事变迁和万物运转规则的巨著。《连山》和《归藏》大部已经失传,现在很多人看《周易》,大部分是为了掌握测算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预测占卜。
由于从小就特别的喜欢历史和文学,心里一直牢记着:“以铜为镜正衣冠,以人为镜明得失,以史为镜知兴衰”的道理,因此我对于《易经》的内容有不同的看法。“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这句话我曾看到过很多的解释和评论,大部分是在用古代数学和玄学的观点来分析的,而我却觉得这中间蕴含更多的是一个人生存在这天地间应该如何“为人”,如何“处事”,如何看待“事物”道理。
读史明智
古人认为数之极为九,再大的话就超越极限成了十,事实上是又回归到了零,因此“九”为最大的数字,比如九五之尊、九九归一、九天之上等,都是用来表达极限的意思。超过了这个极限就是要逆天追求完美的行为,“大道五十”就是规则,是最完美的自然现象,但那只是属于自然界理想化的状态,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天空有四季变化,大地有枯荣兴衰。这就是一种规则,没有长盛不衰,没有永恒不变,也没有纯粹的深渊和天堂。最完美的道理是“五十”,而生长于天地间的万物却只能依循着“天道”衍化的规律“四九”来生存,达不到完美的“五十”。这是千万年亘古不变的环境法则。
而“人”被称为万物之灵长,是唯一可以通过自身来自我满足的,从而打破这缺失隐遁而去的“一”。这也并不是说人就可以逆天改命或者超脱一切,恰恰相反的是,这是在告诉人们做事时要积极努力,深耕不辍;遇事时要平淡宁静,不离不弃。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尽性而知命”,坚韧不坚韧不拔。现实中大多数都是“初心易得,始终难求”,这是人最普遍且最悲哀的生活。能够达到真正尽性而知命的人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命运的,因此也被称为一线生机。
初心不易
中国历史漫长且丰富多姿,而目前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更多的是在奔着科学发展的方向逐渐的融入全球的进程,历史所积累下来的各个领域的成就似乎对现在这种快节奏发展的时代来说意义并不大。但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看明白在几千年的漫长发展中古代的先贤圣人们留下最多的其实并不是科技的贡献和各种发明创造。它更多的是在告诉我们万事万物的本源和如何进行研究创造的方法,这种方法也一直在被国外的专家学者所借鉴。
我们应该更多的了解我们祖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用好前人留下来的智慧过好我们的人生。
:'(:lol:L:Q:@
页:
[1]